集團承辦中國土木工程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
作者: 李陽 日期:2019-10-14
集團近日承辦中國土木工程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本屆年會以“中國土木工程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來自土木工程各個領域的知名院士、專家學者以及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各專業分會、各地土建學會、國內知名高校、行業企業和新聞媒體的代表等近700人齊聚申城,就土木工程領域發展的重大學術理論和工程實踐問題,開展深層次探討和交流。市政府副秘書長黃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郭允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征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辭;集團總工程師龔劍作《超高建筑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技術》主題報告。
徐征表示,加快技術創新、推進產業現代化,是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對建筑業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建筑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集團在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下,在規模效益、人才培養、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呈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一是做綠色發展的引領者,服務建設“美麗中國”的國家戰略。集團積極推進綠色建造技術精益化、信息化、機械化、專業化及裝配化進程。以全產業鏈優勢,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打造宜居空間,領航城市綠色建造與發展的新路徑,服務城市精細化管理。以“減污減碳增效”為目標,積極運用虛擬建造、數字化、逆作法、基坑變形控制、模架裝備模塊化集成等綠色技術,打造綠色礦山,建設綠色環保型混凝土攪拌站,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做到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的無害化。集團2018年在建的水利水務、環境工程合同造價已經超過了500多億元,核心競爭優勢不斷凸顯,為建筑美麗、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不斷貢獻力量。
二是做建筑工業化的推動者,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雙提升。集團積極打通全產業鏈,發揮全產業鏈協同聯動創新優勢,深化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開展基于結構、設備安裝、裝飾工程的全過程工業化建造技術研究,依托獲批的住建部首批“國家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大量新技術實現了從研發到應用的成果轉化,施工現場大量勞動力得到解放,以現代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方式代替了傳統手工業生產方式來建造建筑產品,初步實現了全產業鏈集成化、建造過程精益化、項目管理信息化、產業工人技能化,促進了企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精細化管理轉變。建筑工業化的迅速推進,使企業產業鏈生態圈的運轉效率不斷提升、“微笑曲線”中的價值鏈不斷提升。
三是做建造全過程數字化的實踐者,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務商轉型。集團近年來加快數字化與建筑業的深度融合,為業主提供從設計、施工、竣工到運維服務的建設全過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管理,切實提高工程質量、減少原材料消耗、防范安全生產風險、控制工程進度,顯著提升工程建造效率。以上海中心大廈、上海迪士尼樂園、廣州新電視塔等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突破傳統施工工藝,開展了數字化建造模式的研究與應用,很好地解決了工程建造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精細化智能建造。目前,集團還在杭州西湖大學項目開展建設全過程BIM應用的實踐,包括項目3年建造期、17年運維期,努力打造智慧工地、智慧運維的標桿性工程。
此次大會為期兩天,共有7位院士、9位專家作主題報告。原鐵道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作《交通基礎設施技術發展探討》報告,重慶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作《加快建筑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推動建筑業綠色化發展》報告,廣西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作《拱橋建設成就及展望》報告,東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作《嚴酷環境中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技術》報告,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作《裝配式結構的一些問題及其對策》報告,石家莊鐵道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作《我國全斷面掘進機技術發展現狀、面臨挑戰與展望》報告,深圳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作《我國城市地下空間利用與施工技術若干思考》報告。
大會還組織近300名參會代表觀摩集團承建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和上海世博會博物館項目。
徐征表示,加快技術創新、推進產業現代化,是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對建筑業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建筑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集團在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下,在規模效益、人才培養、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呈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一是做綠色發展的引領者,服務建設“美麗中國”的國家戰略。集團積極推進綠色建造技術精益化、信息化、機械化、專業化及裝配化進程。以全產業鏈優勢,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打造宜居空間,領航城市綠色建造與發展的新路徑,服務城市精細化管理。以“減污減碳增效”為目標,積極運用虛擬建造、數字化、逆作法、基坑變形控制、模架裝備模塊化集成等綠色技術,打造綠色礦山,建設綠色環保型混凝土攪拌站,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做到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的無害化。集團2018年在建的水利水務、環境工程合同造價已經超過了500多億元,核心競爭優勢不斷凸顯,為建筑美麗、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不斷貢獻力量。
二是做建筑工業化的推動者,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雙提升。集團積極打通全產業鏈,發揮全產業鏈協同聯動創新優勢,深化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開展基于結構、設備安裝、裝飾工程的全過程工業化建造技術研究,依托獲批的住建部首批“國家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大量新技術實現了從研發到應用的成果轉化,施工現場大量勞動力得到解放,以現代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方式代替了傳統手工業生產方式來建造建筑產品,初步實現了全產業鏈集成化、建造過程精益化、項目管理信息化、產業工人技能化,促進了企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精細化管理轉變。建筑工業化的迅速推進,使企業產業鏈生態圈的運轉效率不斷提升、“微笑曲線”中的價值鏈不斷提升。
三是做建造全過程數字化的實踐者,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務商轉型。集團近年來加快數字化與建筑業的深度融合,為業主提供從設計、施工、竣工到運維服務的建設全過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管理,切實提高工程質量、減少原材料消耗、防范安全生產風險、控制工程進度,顯著提升工程建造效率。以上海中心大廈、上海迪士尼樂園、廣州新電視塔等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突破傳統施工工藝,開展了數字化建造模式的研究與應用,很好地解決了工程建造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精細化智能建造。目前,集團還在杭州西湖大學項目開展建設全過程BIM應用的實踐,包括項目3年建造期、17年運維期,努力打造智慧工地、智慧運維的標桿性工程。
此次大會為期兩天,共有7位院士、9位專家作主題報告。原鐵道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作《交通基礎設施技術發展探討》報告,重慶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作《加快建筑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推動建筑業綠色化發展》報告,廣西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作《拱橋建設成就及展望》報告,東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作《嚴酷環境中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技術》報告,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作《裝配式結構的一些問題及其對策》報告,石家莊鐵道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作《我國全斷面掘進機技術發展現狀、面臨挑戰與展望》報告,深圳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作《我國城市地下空間利用與施工技術若干思考》報告。
大會還組織近300名參會代表觀摩集團承建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和上海世博會博物館項目。